黄克诚的十大历史功绩

来源:乐鱼网官网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20 09:39:24

  他的很有的功绩,比如在抗战时期,首提恢复政治委员制度,在解放战争时期,首提战略抢占东北,大家都耳熟能详。但是,黄克诚的历史功绩并不是只有这两项提议,他还有很多很关键的功绩,并不为人所熟知。接下来我们就完整的盘点一下黄克诚的十大历史功绩,同时,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黄克诚那高尚的人格魅力。

  我在盘点朱老总的十大历史功绩时,曾经简单提到过湘南起义,给大家讲了一下大概的过程。但是,如果我们再从黄克诚的视角来看,就能看到更多的细节。

  1927年,蒋介石、汪精卫发动反革命政变之后,很多人都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,默默的积蓄力量。黄克诚也不例外,在武汉的党组织遭到破坏之后,黄克诚回到他的老家——永兴县油麻圩下青村。回乡之后的黄克诚频频往返于县城和乡镇,多方打听本地的党组织和失散的党员。

  很快,黄克诚就和其他返乡的员尹子韶、邝振兴、刘申、刘木等取得了联系。这时,湖南特委也派“向大复”来永兴县收拢失散的党员、并传达了八七会议的精神。就这样,永兴县的党组织初步恢复了起来,大家立刻开展工作,分头联系失散在各地的党员和积极分子,为永兴起义做准备。

  在年关将至之时,黄克诚从几个盐贩的口中得知,宜章那边来了红军,为首的姓朱(德)。黄克诚一听,敏锐的意识到发动起义的时机到了。

  不久,朱德在坪石大捷,以一个团打败了许克祥的6个团。消息很快就传遍了湘南各地,黄克诚借助这股胜利的东风,迅速把队伍扩充到1000多人。

  朱德、陈毅在打败许克祥之后,一路北上,攻克了郴州、耒阳。在路过永兴时,给黄克诚留下了个一排的正规军。在这个排的帮助下,黄克诚指挥两千多的农军,攻占了永兴县城,并成立了苏维埃政府。

  县委书记由特委派来的李一鼎担任,黄克诚是县委常委,主要负责军事,并担任新成立的永兴独立团的党代表(团长尹子韶)。

  苏维埃政府成立后,打土豪、分田地,这本来是好事,群众也很拥护。但是,随着的大军逼近,苏维埃的政策在巨大的压力下越来越左。

  他们认为农民的小农意识太重,必须让其成为真正的无产者,才能彻底的参加革命。为此,他们竟然下令火烧农民的房屋,以断其退路。

  黄克诚对这种做法十分不理解,也曾据理力争过,结果反而被他们扣上了“右倾”的帽子。

  随着的包围圈越来越小,再加上基层的政权逐渐的脱离了群众。湘南是再也待不下去了,只能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转移,轰轰烈烈的湘南起义,就此结束。

  1928年4月28日,朱毛在井冈山会师。两支部队汇合后,黄克诚的永兴独立团被改编为红4军第12师第35团,并由黄克诚担任团长。

  黄克诚担任团长后,率领第35团参加了黄坳、永新等战斗(基本上在打酱油)。

  但是,好景不常,由于井岗山地域狭小,粮食不足,无法承担一万多军队的给养补充。朱毛决定,耒阳、永兴、郴州、资兴等四县的农民军,返回湘南打游击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黄克诚被朱毛任命为第二路游击司令,离开井冈山,回湘南打游击。

  但是,下山之后,黄克诚才发现队伍不好带呀。当时的游击队不过才几百人,十几支枪,却都嚷嚷着要打县城。黄克诚是极力劝阻也无果。待第二天醒来,发现队伍已经撇开他,被游击副司令刘承高拉去打县城了,黄克诚赶紧追赶,到了县城周边一打听,才得知队伍还没到县城呢,听到“砰砰砰”的一通枪声就都一哄而散了。黄克诚这个第二路游击司令,刚下山就成了光杆司令,而且还被到处悬赏通缉。

  之后,黄克诚又冒险辗转郴州、耒阳、资兴,打听其他几路游击队的消息。无一例外,其他几路游击队也都散伙了。

  黄克诚在家乡是待不住了,只得在哥哥嫂嫂的帮助下,踏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车,去寻找党中央。到了繁华的大上海,黄克诚是饥一顿、饱一顿,在几经周折之下,终于是见到了曾希圣,才与上海党中央接上了头。

  鉴于黄克诚在北伐时曾经在第8军当过团党代表,有很多故交,黄克诚便被安排到了唐生智的军中做地下工作,策动唐生智反蒋。之后,黄克诚便随的军队辗转唐山、天津、武汉、河南、南京得各地,这一待就是一年多的时间。

  终于,在1930年1月,唐生智反蒋失败以后,黄克诚向中央提出了到苏区工作的请求。鉴于唐生智(已潜逃东南亚)已没有争取的意义,黄克诚便被派到了湘赣边界的红5军去工作。

  黄克诚与彭德怀初见是在平江县长寿街的联席会议上。此时彭德怀(红5军军长)正在做攻打平江县城的动员报告,而黄克诚则是刚刚被任命为红5军的第5纵队第8大队的政治委员(营级)。

  在这之后,黄克诚率部参加了平江战斗和修水战斗。尤其是在修水战斗中,黄克诚带着厚厚的眼镜,挥舞着大刀,一往无前,猛打猛冲的样子,让彭德华记忆犹新。战后,彭德怀当着众人的面表扬了黄克诚,并嘱咐他:“不要冲的太猛,你带着这么厚的眼镜片,一看就是个大官,容易挨枪子。”

  如果说,修水战斗让彭德怀见识了黄克诚在军事上的勇猛,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则是让彭德怀见识了黄克诚在政治上的勇猛。

  1930年6月,李立三制定了会师武汉,饮马长江的宏伟计划。红5军被扩编成了红3军团,黄克诚也即将被提拔为纵队政委(团级)。但是,在红3军团讨论攻打武汉的军事会议上,黄克诚不顾众人的热情,当众指出了攻打大城市的不切实际,并极力反对。会后,丝毫没有悬念的又被扣上了“右倾”的帽子,纵队政委也当不成了。事后,彭德怀评价黄克诚说:“你比我更像彭德怀”。

  随着红三军团逐步攻克了岳州、长沙。部队饮马长江的热情,更加的高涨了。但是,等湖南军阀何健再次集结兵力,反攻长沙之时,我军还是不得已退出了长沙。

  8月,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在浏阳会师,两部合编为红一方面军,再次攻打长沙。但是,仍然久攻不下。最终还在毛主席的决策下,撤围长沙,转攻吉安,才化解了红一方面军在长沙城下的僵局

  上期我们讲到,在1930年,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力围攻长沙,但久攻不下。最终,是由毛主席亲板,才化解了长沙城下的僵局。9月,李立三离开了领导岗位,黄克诚“右倾”的帽子被摘掉了,并被提拔为红3军团第4师代理政委兼政治部主任。

  10月,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战役爆发,黄克诚率部参加了龙岗战斗和东韶战斗。

  1931年,黄克诚被调任为红3军团第3师政委(师长彭邀),参加第二次反围剿战役。取得了富田、白沙战斗的胜利,并攻克了建宁。尤其是在建宁战斗期间,黄克诚的眼镜片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,被敌方的机枪手发现了,要不是师长彭邀及时扑倒了黄克诚,黄克诚当场就报销了。

  一个多月后,蒋介石不甘心失败,又继续向我苏区进攻,我被迫发起了第三次反围剿战役。此役,黄克诚率部参与了莲溏、良村、高兴圩及方石岭的战斗。但是,在三次反围剿战役的中期,苏区的“AB团”肃反开始呈扩大化的趋势,很多的指挥员还在前方拼死战斗时,突然就被带走了。黄克诚面对这样的情况,当然是不会袖手旁观的。一开始,黄克诚作为师里的肃反委员会主任,还能公开的保护一些人。但是后来随着,上边给的压力慢慢的变大,黄克诚也只能偷偷的往山里藏一些人。但是,毕竟没有不透风的墙,待事情被发觉后,黄克诚也成了被肃反的对象。很快,黄克诚就被抓了起来,并被按上了“一贯右倾,有AB团嫌疑”的罪名,打算秘密处决。

  幸亏是彭德怀及时得到了消息,硬是保下了黄克诚。虽然人是保住了,但是官是当不了的,黄克诚得职务被撸的一干二净,只能到彭德华的军团部去当秘书去了。

  经过大半年之后,周恩来于12月来到了苏区根据地,就任中央局书记,在他的主持下,肃反扩大化结束,黄克诚“右倾”的帽子,再一次被摘掉,并调任红3军团第1师担任政治委员。

  在随后决定攻取赣州的军事会议上,黄克诚又一次唱起了反调,反对攻打赣州。这次没有扣帽子,但是批评黄克诚的声音一直有,几乎每次会议,黄克诚都要被点名。赣州战役正如黄克诚所言,打的很被动,鏖战33天,不仅没能攻克赣州,反而自身损失不小。

  1932年10月,宁都会议召开,毛主席被剥夺了兵权。一向反对攻打大城市的黄克诚也受到了猛烈的批评,职务也从师政委降级为政治部的宣传部长。

  虽然没能继续带兵了,但黄克诚仍然在政治部的工作上兢兢业业,随部队参与第四次反围剿的役以及东方军(红3军团)入闽作战等大小战斗。

  1933年9月,第五次反围剿战役打响,由于彭雪峰在八角亭战斗中负伤,黄克诚接替了4师政委的职务(师长张锡龙),又开始出来带兵。率部参加团村、黎川、广昌等战役。尤其是广昌战役,黄克诚的4师损失惨重,令黄克诚十分心疼。

  1934年10月,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已经打了一年多了,红军最终不得已踏上了漫漫长征路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了,红军由于第五反围剿作战的失利,不得不踏上了漫漫长征路。黄克诚率领红4师(师长张宗逊)作为右路先锋一连突破了军的四道封锁线,到达了湘江沿岸。但是,由于中央纵队行动缓慢,黄克诚奉命在光华铺建立阵地,阻击桂军的侧击。

  经过四天的湘江之战,我红军损失近三万多名指战员,红4师在光华铺也减员了两千多,两个团长牺牲,营以下干部伤亡过半。

  待红军全部过江之后,由于通讯的缘故,4师没有接到撤退的命令。此时就陷入了两难的境地。如果不撤,4师有一定的概率会被包围;如果撤退,又没有命令,将来又可能会受处分。师长张宗逊是坚持要等命令,黄克诚关心部队,心一横,用政委的最后决定权,命令4师撤离阵地,这才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后果。

  红军过湘江后,经苗族聚居区,进入遵义。遵义会议恢复了毛主席的指挥权,黄克诚很高兴。

  在一渡赤水后的土城战役中,红三军团损失惨重,其下属的2个师被缩编为4个团,张宗逊和黄克诚也都由4师的师长和政委,降级成了10团的团长和政委。

  红军二渡赤水后,张宗逊和黄克诚指挥第10、第11团从右侧迂回板桥,和兄弟部队一起夺取了娄山关。随后,我军乘胜第二次占领了遵义。

  四渡赤水之后,队伍减员很多,且十分的疲惫。黄克诚又坐不住了,向上边反应,这么漫无目的的走,队伍迟早要被拖垮。结果又被扣上了“右倾”的帽子,10团政委的职务也被撸了,被贬到红3军团司令部做侦察科长。

  黄克诚做侦察科长,就不怎么专业了。带着厚厚的眼镜片,净闹笑话。有一次竟然误打误撞的跑到了敌人的机枪阵地,黄克诚扶眼镜一看,撒丫子就跑。更加神奇的事,敌人一通开火之后,黄克诚竟然毫发无伤,就这么跑了回来。

  后来,红军出贵州,进云南,又北上四川。整日的行军,使部队的基层牢骚满腹。于是写信,说部队净走弓背路,要彭德怀出来指挥。很快,中央召开了会理会议,严肃批评了。由于黄克诚也反应过类似的情况,在红3军团内部,又受到了猛烈的批判,很快就又被下放到了王平(上将)的红十一团担任营教导员。

  王平(上将)是黄克诚的老部下了。黄克诚被下放到十一团,就像李云龙被贬到1营一样,日子过的是相当的舒服。黄克诚就这样跟着十一团,翻雪山、过草地,倒也没遭什么大罪。

  过了草地之后,进入陕甘,红军缩编为陕甘支队。当时部队给养十分艰难,战士们三天饿九顿,有些战士饿的实在受不了,就做出一些违反群众政策和民族政策的事情来。对这种情况,陕甘支队政治部是要求严惩的,但黄克诚于心不忍,他理解基层士兵的不易,就又向上反映。结果嘛,黄克诚又被扣上了“右倾”的帽子,这回,他被贬为第二纵队政治部军事裁判所所长。

  这个裁判所实际上的意思就是收监犯错误的地方。说实在的,在那种困难的情况下,很多的错误都是情有可原的。让黄克诚违心的处决一些,黄克诚干不出来。没过多久,政治部就把黄克诚架空了,黄克诚到达陕北后,实际上就只是个大头兵了,啥职务也没有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,黄克诚到达陕北后,职务被撸的一干二净,实际上就是个大头兵。但是,随着中央红军在红二十五军徐海东等的帮助下,逐步在陕北站住了脚,政治部对干部和战士的政策也不像过草地时那么严格了。

  黄克诚本来就没犯什么错,随着政策的宽松,黄克诚恢复了领导职位,一开始被安排在了军委后方办事处,担任卫生部长。没过多久,就又被任命为总政治部的组织部长,并随军参加了东征(山西)战役。东征结束之后,黄克诚又被调任到4师担任政治委员,回到了自己的老部队。从此,黄克诚的上升之路打开。

  西安事变之后,国共合作,共同抗日,红军被改为八路军,黄克诚又被任命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部的部长。

  抗战初期,我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,大涨国人的士气。但是在这一连串的胜利的背后,部队因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度,而导致不稳定的隐忧也逐渐的显露了出来。

  比如,政工干部地位降低了,对政治工作也不怎么上心了。干部战士普遍也不把政工干部当回事,反而副官开始收到人们的尊敬,副官上承各级首长,下连部队,一般事情只要副官点头就行了。这样,军阀习气开始滋长蔓延,一些江湖义气也带进了部队当中,有的基层干部甚至不愿叫“”,开口就是“弟兄们”。

  那么,这个邓国清是谁呢?他是在红3军团打长沙后,从监狱里放出来,吸收到红军的。此人作战勇猛,悍不畏死,没多久就被提拔成了团长。但是这个人品质恶略,经常调戏妇女,打骂士兵。后来在黄克诚的管教下,邓国清改进了不少。长征时,邓国清和王平搭档,是红11团的团长。在黄克诚被贬到11团当营教导员时,他和王平一起,对黄克诚多有照顾。

  这还是在陕北时期,如今,我八路军东渡黄河,抗击日寇,免不了要和打交道,很多的干部一定会被拉拢。假如没有政治委员制度的约束,今后恐怕不辞而别的高级将领会更多。(没多久115师参谋长周昆就携款潜逃了)

  想到这,黄克诚坐不住了,立刻向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反应情况。当时,任弼时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些问题,两人不谋而合,便决定由黄克诚亲自前往115师做调研,多听,多看,写个详细的报告,汇报中央。

 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里,黄克诚跑遍了115师师部及下属的5个团,广泛开展调研,做了一封详细的报告。八路军总部查阅之后,以朱、彭、任的名义上报中央。

  毛主席在看到报告后,十分的重视,马上同意恢复政治委员制度。并且黄克诚的名字也是在主席这里挂上了号,日后多次在众人面前提及,黄克诚有将帅之才。

  因344旅旅长徐海东长期受病体折磨,中央决定派一名得力的政委,去协助徐海东的工作。由于黄克诚刚刚提交了恢复政委制度的报告,领导们便决定由黄克诚前往344旅协助徐海东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,黄克诚提议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后,被任命为344旅政委兼副旅长,协助徐海东指挥344旅。黄克诚刚到344旅没多久,就发生了三件大事。

  第一件事,是在温汤战斗中,344旅下属的688团团长陈锦秀阵亡。第二件事,是在344旅南下晋东南的途中,其下属的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双双叛逃。第三件事,是旅长徐海东在接连失去两位主力团长的打击下,身体越发的虚弱。尤其是张绍东的叛逃,让徐海东吐血不止。最终,在部队南下到沁水端氏镇后,徐海东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了,被中央安排回延安养病。

  在这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,344旅接连失去了三位核心军事首长(一病重一阵亡一叛逃),黄克诚的压力可不是一般的大呀。可偏偏在这样一个时间段,又发生了一件,让黄克诚十分尴尬的事情。

  事情的起因,是在徐海东回延安养病之后,344旅旅长的位置空缺了。本来这一个位置由黄克诚接任是最合适的,毕竟是政委兼副旅长嘛。但是,黄克诚感觉自己是个外来户,之前又没有当过军事主管,所以,黄克诚是希望能有一位红25军内部出身的将领来接任旅长,自己这个政委也好开展工作。

  那这个人是谁呢?黄克诚选定的就是687团团长田守尧(原688团副团长)。黄克诚上报给朱老总后,朱老总表示同意,还亲自找来田守尧谈话,就算是把这件事给敲定了。

  但是呢,当朱老总把电报打给延安后,毛主席却不同意这一任命,毛主席决定把343旅的调来代理344旅旅长的职位。这一下子让黄克诚尴尬的说不出话来了。

  后来,在传达延安任命的党委会上,田守尧情绪低落,344旅的其他干部也都以沉默。黄克诚没办法,硬着头皮上台,不痛不痒的讲了几句,大家仍旧是不搭话,这个党委会开的非常失败。朱老总见状,看不下去了,狠狠地批评了黄克诚、田守尧及344旅其他干部。并留下来亲自指导全旅学习整顿,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,这才稳住了344旅的局面。

  到任之后,344旅以团、营为单位,深入敌后,扩大根据地。很快,横跨山西、河南两省,共辖17个县,三百多万人口的晋豫根据地就初步建立了起来。不仅如此,黄克诚还将目光投向了平汉路以东的地区。他向中央建议,344旅一分为二,他和,一人留守晋豫,一人向东开辟新区。

  总部采纳了黄克诚的建议,并派率领689团(补充团)、690团(特务团),越过平汉铁路,前往冀鲁豫,组建冀鲁豫支队。

  1940年,经过两年多的发展,黄克诚领导的晋豫根据地越来越壮大,其手下的韩先楚、刘震、吴信泉、韦杰等将领也逐渐成长了起来。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,总部决定组建八路军第二纵队,辖344旅(旅长刘震)、新1旅(旅长韦杰)、新2旅(旅长田守尧,政委吴信泉)、新3旅(旅长韩先楚)等部,由左权任纵队司令(后),黄克诚任政委。

  随着晋豫这块根据地逐渐的开创成熟,中央决定留下新1旅继续巩固。由黄克诚率领第2纵队主力东进冀鲁豫,帮助逐步扩大冀鲁豫边区,并随时支援渡江北上的新四军。

  5月,黄克诚和汇合,正式成立了冀鲁豫军区,由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委,军区成立后,随即歼灭了石友三部三千多人,巩固了冀鲁豫边区。

  就在我八路军在北方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壮大之时,江南的新四军却面临着越来越危险的局面,

  上期我们提到,黄克诚率领第2纵队主力,越过平汉线,到达冀鲁豫。在歼灭石友三部三千多人,巩固冀鲁豫之后。中央又发电报给黄克诚,要其带领344旅及新2旅,越过陇海路南下,和彭雪枫汇合,巩固豫皖苏根据地。

  1940年7月,黄克诚和彭雪枫,两部合兵一处,一起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,由彭雪峰任司令员,黄克诚任政委。两人刚打算在陇海路以南、津蒲路以西大展宏图之时,中原局书记来电报了,要黄克诚越过津蒲路,向苏北挺近。黄克诚在请示毛主席之后,给彭雪枫留下了两个团,自己亲率主力于8月初到达了皖东北。

  当黄克诚在盱眙县见到之后,才得知,原来中央早有经营华中的决心。在这里,已经有张爱萍(上将)领导的抗日武装,一千多人;还有从苏鲁豫边区南下的彭明治(中将)支队;山东八路军也派出了(上将)支队和江华纵队(苏皖纵队)来支援华中。

  告诉黄克诚,苏北地区虽然力量众多,但是缺乏统一领导,他们谁也指挥不了谁。之所以要你来津蒲路以东,就是要你来总管这一地区的工作,担任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。

  黄克诚听罢,便着手将我党在津蒲路以东的部队,整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,下辖3个支队,支队长分别是彭明治、田守尧、张爱萍,每支队辖3个团,共计2万多人。黄克诚亲自担任司令员兼政委。

  部队整编完毕后,黄克诚即命令主力向淮安、阜宁地区开进。此时,陈毅、粟裕发起的黄桥战役正在紧张激烈的进行。

  陈毅发电给黄克诚,望八路军第5纵队南下阜宁、盐城,增援新四军。军情紧急,黄克诚即刻抽调5个主力团向盐城方向增援。

  10月6日,黄桥战役以我军的完全胜利而告终。黄克诚与陈毅在盐城相见,两位老友八年未见,如今重逢,分外高兴。

  11月,率领中原局机关、陈毅率领华中八路军新四军指挥部先后进驻盐城,黄克诚的第5纵队司令部在盐城以北的阜宁驻防。

  黄桥战役之后,当局不甘心失败,调集桂军138师莫德宏部威胁我津蒲路西侧的张云逸、彭雪峰部;调集东北军112师霍守义部越过陇海路南进,威胁黄克诚部所在的阜宁;韩德勤虽然战败,但仍然拥兵数万,在两路大军的支援下,叫嚣着要恢复黄桥战役前的状态。

  面对军的挑衅和压迫,中原局决定率先解决韩德勤部,以免形势陷入被动。

  12月5日,八路军第5纵队及新四军第1纵队,联合发起了曹甸战役。但由于我两支部队初次配合,彼此不熟,再加上曹甸地势平坦,河流阻隔,我军在曹甸久攻不下,不得已撤退。

  曹甸战役的发起,本来是希望靠一场大胜,来震慑一下顽固派的。但是,失利的结果反而助长了顽固派进一步的军事冒险。

  半个多月后,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。我新四军军部所属9000多人,被顾祝同所部7个师8万多人包围,大部壮烈牺牲。

  皖南事变后,我八路军、新四军义愤填膺,在的建议下,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军部,由陈毅任军长、任政委。八路军第5纵队也被改编了新四军第3师,由黄克诚担任师长兼政委。同时,新四军3师还兼辖苏皖军区,军区的司令员和政委也由黄克诚兼任。

  纵观整个1940年,黄克诚一直在率部转战,从晋豫到冀鲁豫,再到豫皖苏,最后到达苏北,总算是在苏北大地扎下根了。

  上期我们提到,新四军重建之后,黄克诚担任3师师长兼政委,负责开创苏北地区的抗战新局面。他要面临的首要难题,就是日军发起的夏季大扫荡。

  日军出动了一个混成旅加伪军,共两万多人,分三路扫荡苏北。位于盐城以北的霍守义部,及以西的韩德勤部完全不是对手,被日本人撵的到处跑。此时,中原局及新四军的驻地盐城也处在包围之中。

  面对严峻的形势,黄克诚主张避其锋芒,主动撤出盐城,但是及陈毅等大佬都主张保卫盐城。双方意见不统一。

  盐城保卫战打响之后,战况果然如黄克诚所料,打的很艰难,部队伤亡很大。这时,新四军军部开始重新考虑黄克诚的方案。陈毅在一番研究之后,下令退出盐城,部队转移到附近的乡村,这才化解了日军的这次大扫荡。

  此战过后,黄克诚的3师倒是损失不大。但是,位于津蒲路西侧的新四军第4师(师长彭雪峰),有不小的损失,尤其是第10旅,出现了多起叛逃事件,士气很低落。10旅是由344旅改编而来的,其旅长刘震是黄克诚的老部下。

  为了帮助4师尽快恢复元气,也帮助10旅重新振作起来。黄克诚向新四军军部建议将3师的9旅与4师的10旅对调,番号及建制都不变。黄克诚的这种武士的大局意识得到军部的赞扬,很快就同意了这一建议。

  1942年,抗日战争来到了最艰难的时期,日本帝国主力对苏北发起了更大规模的扫荡。集中了17师团、35师团、15师团和12混成旅,规模空前、气势汹汹。黄克诚为了应对大扫荡,指挥主力部队地方化,化整为零,避开日军锋芒。待敌人筋疲力尽,晕头转向之时,再集中主力,给分撒之敌以歼灭性的打击,经过三个多月艰苦而残酷的斗争,终于恢复了扫荡前的态势。

  在日军大扫荡的过程中,一股“抢救”的恶风也是扑向了新四军。黄克诚对于苏区的反“AB团”肃反是历历在目的,自己都差点被处决。因此,在3师的党委会上,黄克诚决定苏北各地一律不开展“抢救”运动!如发现可疑情况,可按照正常工作程序,交给主管部门。各部队及各地委只搞正面教育,不准进行逼供、诱供。宁可错放,也不能错杀。黄克诚就是这样硬顶住了压力,才保护了苏北地区的很多干部。

  1944年,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在太平洋战场中节节败退。苏北的压力骤然降低。黄克诚指示第7、第10旅发起高沟、杨坎战役,对日军发起战略反攻。1945年,黄克诚指挥发起阜宁战役,经36个小时的激战,歼灭日伪军7个团。9月6日,黄克诚又率部解放淮阴,歼敌9000多。淮阴之后,黄克诚又盯上了淮安,当月22日,黄克诚率第7、第8师攻克华南,歼敌4000多。

  两淮战役后,黄克诚又率三师横扫苏北残敌,使苏北、苏中、淮南、淮北各解放区联成一片。

  黄克诚自从1940年转战苏北后,已历时5年,指挥第3师作战五千多次,歼敌六万多人,部队数量也由2万多人发展壮大到了7万多人。解放区面积扩大到了4万多平方公里, 拥有人口八百多万。

  黄克在苏北的这5年的工作,无疑是让中央非常满意的。那么,随着日本帝国主义战败,彻底的退出中国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,黄克诚在苏北战斗了5年,3师这支部队也由当初的2万多人,发展壮大到了7万多人。

  日本帝国主义战败之后,黄克诚就敏锐的意识到了东北的重要性,他先是找到了他的顶头上司饶漱石,建议中央派大部队抢占东北,不管苏联红军什么态度,都要下决心经营东北。

  但是饶漱石觉得以新四军的名义发电报不妥,毕竟隔得太远。黄克诚见状,也不强求,他决定以他自己的名义向中央建议抢占东北(黄克城是中央候补委员)。电报的内容这里就不讲了,我曾经专门做过一期视频,大家如果有兴趣,可以找找那期的视频。

  延安在收到电报之后,非常的重视,马上转给了在重庆谈判的毛主席。毛主席在看到电报后,非常认可黄克诚的主张。待曾克林在延安汇报了东北的情况之后 ,中央马上做出了向北发展、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。黄克诚也受命率领新四军第3师主力,共35000多人开赴东北。

  在走之前,从各方面传来的消息都是,东北到处都是物资,武器、弹药、粮食、棉布等随处都可以搞到。中央给各军区电报里也说了:“在沈阳及各地堆积之各种轻重武器及物资甚多,无人看管”。

  所以走的时候,大部分领导都主张轻装简行,到了东北以后再补充。但是,黄克诚总觉得这样走不踏实,万一到了关外拿不到武器怎么办,万一在路上遇到敌人袭击怎么办。黄克诚不敢大意,他下令全军必须全副武装上路,不能丢下武器。

  除了武器之外,黄克诚还想到棉衣。东北的冬天可不比苏北呀,几万人的棉衣,如果到了东北筹措不及,那可是要挨冻的。想到这,黄克诚一面命令副师长刘震率领先头部队先走,一面命令副师长洪学智抓紧筹备棉衣。

  9月的苏北还是阳光明媚、十分暖和。战士们一听去东北不仅要带武器,而且还要带棉衣,都在私底下吐槽黄老头(克诚)。闲言碎语传到黄克诚耳朵里,他总是一笑了之。黄克诚就是这样,只要他觉得自身是对的,他就会坚持自己的主张。为此,他跟很多的领导都顶过牛,包括毛主席。

  9月28日,黄克诚和洪学智率领3师主力从淮阴出发,向东北进发。11月10日,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,部队到达了冀东的三河、玉田一带。此时,前方传来一个消息,说汤恩伯部,共5万多人,已经逼近了山海关,正在与我山东部队杨国夫部发生战斗。

  黄克诚得知后,决定向西,绕道冷口进入东北。此时,山海关地区的战事正酣,中央命令黄克诚尽快向锦州地区挺近。11月25日,黄克诚经青龙、建昌,终于到达了锦州附近的江家屯。

  到了东北以后,黄克诚才发现,东北的情况并不想大家想的那么乐观。苏联因为有外交的制约,不准我军进入大城市,不仅新武器没有,就连旧武器也没有。再加上东北地区土匪横行,基层没有党组织,也没有政权,部队的给养补充也非常的困难。

  基于此,黄克诚向中央发出了那封著名的,我军在东北无党(组织)、无群众(支持)、无政权、无粮食、无经费、无医药、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电报。

  我军初到东北,经过长途跋涉,十分的疲劳。此时,正在运用飞机、军舰等,大批的往东北运兵。

  上期我们讲到,我军刚到东北之时,面临着无党(组织)、无群众(支持)、无政权、无粮食、无经费、无医药、无衣服鞋袜的七无状况。黄克诚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,给东北局及中央发报,建议将主力师(旅)分散出去,打击土匪,建立政权。

  毛主席在收到电报之后,指示黄克诚,同商议有关政权及作战问题。很快,在李天佑的接应下,黄克诚在义县附近见到了。

  在一番交谈之后,决定放弃锦州决战,把部队分散在彰武、法库一带,打击土匪,建立政权。

  1945年底,毛主席返回延安后,指示在东北的我军要让开大路,占领两厢,在农村广泛建立根据地。根据指示,东北地区的二级、三级军区纷纷的建立了起来。黄克诚也被任命为西满分局副书记(书记李富春)兼西满军区副政委(司令员吕正操)。

  1946年初,由于方面和苏联人在外交上闹的很僵,苏军在撤走的时候,默许我军可接受东北的大城市。

  4月12日,苏军撤出沈阳时,钟伟率领10旅早已埋伏在四平周边。待14日苏军一撤出四平,我军即刻攻占四平。4月中旬,苏军开始撤出长春、哈尔滨、齐齐哈尔,黄克诚命令刘震跟随苏军的脚步,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一步步攻占这些城市。这样一来,就造成军和我军对峙于四平的局面。

  四平,注定是个不平静的地方。我党为了争取和平,决心“化四平街为马德里”,以四平为筹码,逼重新再回到谈判桌。

  当时,由于我军刚到东北,军队在人数、武器方面跟国军差距很大,国军的士气也很足,再加上又是城市攻防战,我军在苦战一个月后,不得不撤出四平。

  四平失利之后,和平彻底没有了希望,东北不得不进行长期抗争的打算。因此,中央决定由担任东北局书记,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。黄克诚也被任命为西满分局书记,西满军区司令员兼政委。

  1946年8月,东总要统一整编在东北的野战部队。黄克诚的新四军3师的第8旅、第10旅和独立旅,一起整编为东野第2纵队(39军),由刘震担任司令员。新四军3师的第7旅和山东部队第7师,一起整编为东野第6纵队(43军),由洪学智任司令员。在西满,由新四军3师的三个特务团和晋绥、陕甘宁边区的部队为基础,加上一些地方部队,组成了东野第7纵队(44军),由邓华任司令员。

  部队整编之后,统一由东野司令员直接指挥。黄克诚则是带领地方部队,扎根西满,深入乡村,打击土匪,领导土改,建立政权。

 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,人民群众对我党我军有了实际的了解,紧闭的房门打开了,群众脸上露出了微笑。百姓把部队看成是自己的子弟兵,嘘寒问暖,照顾得十分周到。从当初入关时的“七无”,到现在,我军在东北什么都有了。

  有了巩固的根据地,部队打起仗来就没有后顾之忧。在1947年,我军经过夏季、秋季、冬季,三个季节的攻势作战,很快就将军压缩在了长春、沈阳、锦州这三个互不相连的城市。在这段时期,黄克诚是被任命为了后勤司令兼政委,以保障大军的连续作战。

  到了1948年,东北决战的形势已经很成熟。党中央和把战场选择在了北宁线的锦州一带,为了大军南下而无后勤上的压力,又想到了黄克诚,任命他为冀热辽分局书记,解决决战期间的粮食供应。

  黄克诚在东北这三年,就像是一块砖,哪里需要哪里办。我军刚进入东北时,最重要的是建立根据地,黄克诚就放下部队指挥权,在西满勤勤恳恳的深入农村工作。我军由守转攻后,我军最重要的是大军的后续保障,黄克诚就又担任后后勤司令员兼政委。到了决战时期,我军最重要的是南下北宁线后的物资保障,黄克诚就又担任了冀热辽分局书记,保障大军的物资供应。

  1955年,黄克诚被授予大将军衔。我想,在了解完黄克诚一生的功绩后,应该没有人会质疑他能肩扛四颗星吧!